焦虑的本质其实就是你遇到危机时一种基本的情绪反应,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难以避免。而且适度的焦虑反而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自己。
但是,如果这些焦虑情绪一直没得到缓解,它就像一座山一样,一天比一天重,最终压得你喘不过气来。
失眠、精神紧张,最终演变为病理性的焦虑症,甚至走向毁灭自己的地步。
焦虑情绪让你偶尔紧张不安、失眠脱力,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下降;
而焦虑症会让你长时间坐立难安,甚至出现胸闷、心慌、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的焦虑症患者无法正常生活,伤害自己。
在情况变得更糟之前,我们唯一、且必须做的,是学会自救。
今天我们拆开讲一下焦虑症其中的两种表现形式:恐惧症与强迫症。
一,只害怕特定的东西?——恐惧症
蒙田曾在《蒙田随笔》中写过:害怕自己将遭受痛苦的人,其实已经在受着这令人害怕的苦了。
什么是恐惧症?
恐惧有时是好的,它能让你远离不靠谱的决定,比如恐惧生命受到威胁,你不会醉酒驾驶,恐惧工作受到威胁,你不会迟到早退……
但是恐惧症,它跟恐惧可就不一样了,从定义上你就能看出来,它不单是说一个人有恐惧感,,而且这些恐惧是非理性的,毫无现实基础的。
恐惧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当你站在树下,一只毛毛虫落在你身上,你是不是也会产生恐惧,但最后还是能让自己顺利地打掉它,这种恐惧是正常的。
但是琳琳就不一样了,她的恐惧严重得多,她几乎害怕所有的小虫子,尤其到了夏天,她几乎不敢出门,可以说恐惧小虫子对她的生活造成了全方位的影响。
小到在哪里停车,大到在哪里居住,都必须由附近小虫子多不多,招引虫子的植物多不多来决定,甚至只要“虫子”二字就能带给她巨大的焦虑,让她的面部表情因恐惧而变得扭曲。万一她的眼前出现虫子的身影,那绝对会引发她惊天动地的尖叫。
那么琳琳对虫子已经不是简单的恐惧了,这已经形成了恐惧症。
但是人们并不是天生就患有恐惧症的,那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俄国科学家伊凡.巴甫洛夫做过一个实验:当一只铃铛与食物刺激配对出现时,会唤起狗的唾液反射,铃铛一响,狗就会流口水。很快,即使食物不出现,仅仅铃铛声就足以引发狗的条件反射。
如果您面临棘手的情感心理困惑,想尽快走出阴霾,
复制添加嘉待咨询助理微信号:jiadais,帮你解决情感心理问题!
类似的,曾经溺过水的人,你让他出海或坐船,就会生出溺水的恐惧;
被狗咬过的人,再可爱的小狗都会被他当成嗜血的猛兽;
一场痛苦的分手可能会引发对承诺的恐惧。
偶然发生的一个意外,或者一场事故,都会被泛化到对海洋,对狗或者亲密关系的恐惧,从而引发一种强烈的、非理性的恐惧,这就是恐惧症。
那么如何对抗恐惧症呢?
虽然恐惧症也是可以治愈的,但是很少会有人去进行治疗,原因是,它们影响现实生活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一旦产生了影响,人们会选择回避与它接触。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因为恐惧症一旦产生,就会快速发展成一个威力巨大的实体。每次你一想起它,都会感到身临其境的恐惧,不由自主地产生逃避的念头。
相较于直面恐惧刺激时的极度焦虑,回避所带来的解脱感虽然短暂,却是那样吸引人,于是你会习惯性地选择逃避,而每次逃避又加剧了恐惧。
21岁的真真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很难想象从来没做过飞机的她却患有飞行恐惧症,当然,她的恐惧全都来自于她的假想,她恐惧那些飞行事故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于是她从来不做飞机。
但是学校的交换生名额下来了,她很幸运的成为了澳大利亚某大学的交换生,但是真真却开始闷闷不乐,原因就是她不敢坐飞机,但是这个交换名额来之不易,她内心矛盾不已。
于是她决定要克服自己坐飞机的恐惧,一个克服恐惧的比较简单易达成的方法——转移注意力。
于是从坐上飞机的那一刻起,真真就开始跟旁边的同学玩起了数独游戏,这是她平时最爱玩最着迷的游戏,当玩起来以后,她所有的注意力都被这些1到9的数字所占据,再也无暇去担惊受怕了。
此外,音乐也是一种很好的转移焦虑的方法。她慢慢意识到自己可随时随地专注于自己选择的任何事物,焦虑和恐惧自然就无法干扰到她了。
枕边常用指南和练习:
所有恐惧症都始于某种关联。
最常见(也最无益)的反应是逃避。
用健康的方式处理问题可以搞定恐惧症。
一旦个体通过掌握新的、适应性的技巧和方法战胜了自己的最大恐惧,他也就战胜了自己的恐惧症。
二,完美主义者情结——强迫症
塞内加说过:“在我们所能承受的痛苦中,恫吓我们精神的远多于伤害身体的,来自假想的远多于来自现实的。”
强迫症是什么?当你说“强迫”的时候,你其实是想指代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有一点儿呆板,有一点儿琐碎,有一点儿戒备,一点儿重复外加一点儿不受控制?
没错,这些都是强迫症的典型特征,但是强迫症的思维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我想大家可能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大街上的某个商店里重复播放着同一首歌,当你离开以后,这首歌却一直翻来覆去萦绕在你的脑海里,可能会盘桓一整天,你是什么感受,是不是让你感到过烦躁和沮丧。
你会遭受这种反反复复、挥之不去、强韧无比而又无处不在的强迫症思维的侵扰。
虽然你极力反抗,可是拿它毫无办法,如果萦绕在你头脑中的这首歌恰好是你喜欢的也就罢了,如果并非如此,那么充斥在强迫症头脑中的想法常常是可怕的、充满威胁性的。
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学术名词叫做“自我拒斥”,是指“无法达到自我的和谐、统一”。
强迫性思维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拒斥,它们毫无意义、违背个体意愿、得不到自我的接纳和认可。
那么典型的强迫症思维有哪些呢?来看一些我们常见的小例子。
“我刚才去过医院,会不会得什么传染病?”
“我刚刚锁门了吗?”
“冰箱里的食物还有吗,可别放坏了。”
“虽然这个电影很烂,但是我必须要看完。”
……
以上这些强迫性的思维都是患者无法控制的、违背其自身意志的、让其极为担心和恐惧而又带去巨大能量耗竭的。
那么该如何对抗强迫症呢?
研究发现,治疗强迫症的最好方法是让患者暴露于压力情境之中,从而学会如何更加健康、有效地应对,而不是单纯靠药物治疗,这种方法被称为“暴露和反应阻断治疗”。
换句话说,必须让强迫症患者直接面对自己所恐惧、焦虑的事件本身,而不是诉诸能带来短暂安慰和解脱的强迫仪式。
这意味着一旦锁门,就不能再去检查门锁,只能开一次冰箱,电影既然很烂,就不能再让自己看下去,等等。
枕边常用指南和练习:
强迫性思维是不受个人意志控制的。
强迫性行为是个体为了减轻由强迫性思维引发的焦虑而不由自主采取的重复或顺从性的行为,但它所起的焦虑缓解只是暂时的。
治疗强迫症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认知行为治疗流派的暴露与反应阻断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