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学员小希,从小到大都给人阳光开朗的感觉,她总是开怀大笑,朋友圈里的人都喜欢她。
她很细心,能够体察到他人的需求并给予关怀,朋友们都爱和她呆在一起,没有人说她不好。
她的人生被很多人羡慕,年轻的时候在多个城市工作,阅历丰富,30以后开了一家花店,猫狗双全。
然后某天,她经人介绍找到我,说:“老师你知道吗?我不想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从高中开始,就一心求死,现在,每天都想死。”
陈奕迅有一首歌,叫做《孤独患者》:
活像个孤独患者,自我拉扯;
外向的孤独患者,有何不可。
小希的情况和歌词所描述的,是“讨好型人格”。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苏珊 · 纽曼博士指出:讨好者活在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中,不停的追逐着别人对他们的认可,为此他们愿意去做任何事。
小希这35年的岁月中,其实并不快乐,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快乐,她只是每一天从起床开始就很绝望。
她对别人的好,是她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做,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做。
“我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我也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小希说。
我们生活中,时常会有“委曲求全”的情况,为了达成某个目的,而压制、忽略自己的真实感受,表现出对方喜欢的样子。
而讨好型人格的人,他们在意识上,是没有目的的。他们的委曲求全,是一种条件反射,长期的、稳定的、自我虐待式的条件反射。
小希活着的每一天,都在接受自己的精神虐待。
在我看来,讨好型人格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你一直通过讨好他人虐待自己,自己却从来不自知。
01
自测一下,
如果您面临棘手的情感心理困惑,想尽快走出阴霾,
复制添加嘉待咨询助理微信号:jiadais,帮你解决情感心理问题!
你是不是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又被称为“老好人”。他们总是替别人着想,对别人要求几乎有求必应,小心翼翼地去迎合别人,不敢表达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总是照顾到所有人情绪,却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天才少女作家蒋方舟在综艺节目里谈到,自己曾经也有“讨好型人格”。
她说:“我不会展示自己很愤怒的一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虽然内心已经积累了很多的不满和想反驳的东西,也不敢表达出来。即使这个人你不喜欢,然后你也希望他喜欢你。我太喜欢别人喜欢你了,成为一个谄媚的人。”
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里说:讨好型人格对于温情和赞赏有极度需求,这种需求近乎病态。
1. 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总是迎合讨好别人
在人际交往中,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上,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即使自己不认同,也会赞同和附和他人,通过认同得到群体的归属感。
他们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忽视自己的内心感受,总是希望满足别人需求让别人满意,通过他人评价来定义自己。
2. 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敢与人起冲突
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害怕和别人意见不一样,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敢与人起冲突,即使被别人冒犯,也不敢越去跟人吵架。
3. 缺乏边界和原则,不会说不
拥有清晰个人边界的人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就是足够坚定。
边界意识好的人知道自己有权利拒绝,他们清楚自己能够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什么,既尊重别人,也保护自己。
相反的,缺乏健康边界的讨好者们则不会说“不”,且觉得自己需要对他人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4. 故作谦卑
讨好者会用自我贬低的方式故作谦卑。
比如面对他人的夸奖时会说“我不够好”、“您比我更好,请多教我一些”,背后其实是讨好者试图用放低姿态来构筑防御,因为害怕一旦肯定自己的成绩,会招来他人的挑剔和攻击。
同时,故作谦卑也是一种控制手段,可以换来他人的善意对待。
5. 不会求助
讨好者们总是生怕自己“麻烦”别人,即便自己成天都在被“麻烦”。
就算是很小的事情,他们也不愿向他人求助。如果真的迫不得已地需要他人的帮助,他们还会生出一种内疚和负罪感。
02
讨好型人格的原生家庭
孩子的自发行为,是在滋养他们的灵魂。讨好习惯的根源,是我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浓烈的被抛弃感。
日本小说家太宰治直刺人心的准自传《人间失格》,描绘这种心理说:
“我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用滑稽的言行讨好别人。那是我对人类最后的求爱……我们讨好型的人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为一直被教导,你不能以自己的感觉为中心而活。
1. 父母关系不好,经常争吵、冷战的原生家庭
人小的时候,作为一个孩子的时候,有一个认知特点就是“自我中心”,看不到全局,并以为外在发生的事情都与自己有关。
小的时候,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天和地,而父母一旦发生争吵,会让孩子觉得天都塌了。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极度没有安全感,他甚会把父母关系不和的过错揽到自己的身上,觉得是自己不好,爸爸妈妈才会经常吵架冷战,而这会让孩子内心产生一种负罪感和恐惧感。
如果父母在争吵之后,没有及时对孩子解释吵架这件事,孩子心中对于被抛弃的恐惧便会一直存在。在这种愧疚和恐惧的心理的影响之下,孩子会下意识的学会讨好父母,时间久了就容易养成讨好型人格。
2. 父母强势,控制欲太强
孩子的自我,是成长过程中通过外界信息的回馈来建立的。
如果父母控制欲太强,一味以自己的意志为主,不允许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能容忍孩子犯错,那么孩子的“自我”是被压制且得不到成长的。
很多"虎妈"、"狼爸"他们是不懂得尊重孩子内心的想法,习惯于忽视孩子的感受和情绪,从小到大孩子就会慢慢迫于这样的“淫威”,变得真的很乖很听话,但也变得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埋藏内心真实的需求,内心极度不自信,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也会习惯性地迎合别人。
3. 情绪化的父母
情绪化的父母有一个显著的特征:他们需要孩子为他们的情绪负责。
父母要么拿孩子做出气筒,发泄自己在工作中的不满,要么对孩子严厉过度,总是大声呵斥孩子的不好之处,在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极度丧失安全感,甚至造成亲子关系畸形发展。
这样的孩子在父母的坏情绪下变得异常乖巧,其实却是压抑了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不敢大声说话,不敢提反对意见,长大后也容易缺乏主见和创新能力,变成小心翼翼的讨好型人格。
03
做最真实的自己才最有力量
讨好型人格的人,灵魂是枯竭的。
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让他们无法正常感受爱的流动,更不具备爱流通的通道。而从自己感觉出发而做的选择,不管多琐细,都是对灵魂的滋养。
正如前面所说讨好型人格对于我们自身来说是一种很大的伤害,而如何告别讨好型人格,其实就是:自我觉醒,发现真正的自己。
1. 不是原生家庭的锅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讨好型人格,不是原生家庭的锅。
讨好型人格虽然是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可是我们却不能指责原生家庭为我们的一切负责。相反,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向原生家庭传达我们的爱。
暴力永远无法终止暴力,仇恨只能用爱来解决。只要你觉醒了,会带来整个家庭的转变。
2. 你不能让每个人都满意
对于任何讨好型人格来说,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费心取悦每个人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你不是人民币,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而你需要是尊重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感受,即使其他人生气也并没有什么。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都有能力管控自己的情绪,他人生气是他自己的事情和你无关,不要把别人的情绪压力背负在自己身上。
3. 认识你自己比讨好他人更重要
认识你自己的内心,以及发现自己内心感受比盲目去讨好他人更重要。
例如,很多职场女性经常面临这样境况到底是做一个全职妈妈,还是依然继续做职场人,如果我们只是想讨好自己丈夫,可能会立即选择做全职妈妈,但是对于一个成熟的人来说,她首先尊重是自己感受,思考自己是事业型女性还是家庭型女性。
从自己内心出发,你才会对自己的选择真正负责,而不是拱手把决定权交给自己的丈夫或者其他人,这样是对自己最大不尊重。
4. 学会说不
当别人提出一项请求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不要马上进行承接,而是先跟对方说自己再思考下,你需要考虑是做这件事对于你内心感受是什么,是否你发自内心的想做,并问及是否有时间。
另一方面学会说不也是一门技巧,提升自己的情商,即使拒绝别人,也不一定让对方难受。
5、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讨好型人格因为常常压抑自己内心感受,而要变成一个有力量的人一定要大声说出自己内心感受,当你说出自己感受时候,别人才会真正把你当作一回事。
说得通俗点,只有你自己把自己当回事的时候,别人才会真正注意到你。
也请你记住一个最客观的事实,即使你力求讨好所有人,你依然无法让所有人满意。
最后,无论你的成长环境如何,无论你是何种性格,都将蒋方舟的这段话送与你:
“每个人都有一个他独特的价值,在他实现这个价值的过程中,他有可能是张牙舞爪的,他有可能显得很笨拙。但是如果你放弃了追求个人的独特价值,去建造一个被人喜欢的人设的话,那其实是冒了非常大的风险:你吸引来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