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缺爱,长大后会造成多大的性格缺陷?

嘉待心理
1年前
2360
19

嘉待情感心理专注于情感心理咨询,情感修复,婚恋心理咨询,心理疾病疗愈,提供心理服务,心理修复的综合心理服务机构,10年情感心理行业积淀,已帮助上万学员解决心理问题,资质齐全,学员零投诉。

如果您面临棘手的情感心理困惑,想尽快走出阴霾,解决您的情感心理问题?

轻则自卑,重则如我,放任自己成一座孤岛。

逃避爱、远离关怀、无法期待、不敢信任,就像Alice永远听不见鲸鱼的声音...

1

也许很多人都有过像我这样的经历:

我们是朋友,一起开黑,一起撸串,但是很难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

我们是情侣,相互陪伴,关系稳定,但是一切都充满了例行感,感觉双方所做的都是在“例行公事”;

我们是亲人,血脉相连,本该亲密无间,但相处的时候总是觉得没有话说,无法沟通,带着熟悉又陌生的尴尬感。

就在上个月,我咨询者小许(化名)来问我,“老师,我要怎么跟我老公相处才能感到舒服”。

经过当事人的允许,我把这个故事当成案例给大家分享一下:

小许人生跟很多人所差无几:毕业——工作——结婚——生子。

小许和她老公毕业以后都考了公务员,稳定的收入来源。按理来说,这样的生活平平淡淡,压力不大,应该能达到夫妻双方想要的舒适感。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我不会向丈夫袒露我的想法,他也不在意我的感受。”

“我有时候觉得很空洞,我感觉我就像一个演员,维持一个好性格,温柔太太的人设。”“在爸妈眼里,我是那个从小就很懂事的孩子,在亲友眼里,我就是脾气很好的谁谁谁,甚至在我老公眼里,我好像就天生应该说话温柔,懂事,讲理...”“我一直觉得有些压抑,不知道到底是哪里压抑。”“直到那天孩子对我说,妈妈,我觉得你是世界上最温柔的妈妈……”

“但这句本该让我觉得快乐的话,竟然让我恐慌,我好像就把一个壳套在我身体上,逐渐地,我身体也开始退化了,那些个性的枝丫都被一点点磨掉。”“还有上次,我老公说他要出差半个月,听见这消息我第一反应是真令人心烦,又要出差,正好最近婆婆要来,我跟你妈相处总觉得有那么些不自在,孩子每天还得去上兴趣班要人接送,婆婆一个人接送又不怎么令人放心……”“我很想跟他说出我的烦恼,但那些话就好像堵在嘴边,一个字也冒不出来。最后,我礼貌地回了一声好……”“我无法把心里话告诉他,我怕开口对方就觉得我不讲道理,人怎么变了,我怕我要求太多显得我不懂事,我怕我抱怨老公会离开我,我更怕我回到以前的孤独。”

“明明我都已经是孩子妈了,我依旧害怕,依旧不敢面对。”

小许的婚姻,即便有一个如此亲近的爱人在,她仍然活得像一个套在袋子里的人,小心翼翼地包裹着自己内心的想法。

“讨好”、“委曲求全”、“把想法憋在心底”……这些似乎成了小许的性格标签。

如果您面临棘手的情感心理困惑,想尽快走出阴霾,
复制添加嘉待咨询助理微信号:jiadais,帮你解决情感心理问题!

2

是什么导致了“性格缺陷”的出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

我们都是从人生早期的关系中学习去“定义”什么是爱。当两人看似亲密地长期相处,但是情感问题一直存在,却无法被察觉和解决时,假性亲密关系就产生了。

而这种假性亲密关系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原生家庭以及成长的环境。

其实大家对假性亲密关系这个词,很大一层停留在爱情层面,但实际上,假性亲密最开始源于家庭。

史秀雄(Steve Shi)在《假性亲密关系》一书中提到,“家给孩子创造了什么,孩子就从中吸收什么。”

家庭中的“营养不足”,会直接导致孩子对父母也产生“假性亲密关系”。

· 不敢提要求;

· 不敢说感受;

· 以为自己是乖孩子,父母就会爱自己多一点;

· 以为自己努力,就能获得父母的赞美和认可……

之前有段话在微博上很火:

“一直觉得家庭氛围好的小孩很幸运,他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拥有对健康的爱的敏锐嗅觉,很容易就往正确的方向跑。”

那么在凑合、冷战、吵架的夫妻关系下长大的孩子呢?

“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要花很多力气去踢开那些糟糕的。要碰壁很多年,才知道哪条路是对的。”

而如今这些孤独长大的孩子们如今都变成什么样了呢?身后没有灯火,身前白雾茫茫……

3

我们缺失的是爱,最后是什么弥补了缺失的版块?是“假性亲密关系”。

什么是“假性亲密关系”?

假性亲密关系(irrelationship)指很多人在情感里的连结处于很浅层的状态,然后又处于不作为的状态。

我对一个咨询者印象十分深刻,她跟我聊天的时候,表现得十分自在,侃侃而谈,并没有表露出任何不适。甚至说到她和她男友相处的过程,也觉得十分自然。

“他对我挺好的,我对他也不赖啊。”

“他送了我一套裙子,我就给他买了一双AJ,还比他买的贵。”

“他给我做了爱心早餐,我就给他做了爱心便当送到公司楼下,他公司离我住的地儿有一个小时公交,还好那天是周末,我不上班。”

“他给我发了520情人节红包,我转手给他买了他最喜欢的手办。”

她描述的一切,都是她跟她男友相处的过程。

后来,她说累了,短暂休息时,我问她要不要喝杯水,她摇摇头,说不渴。我笑笑没说话,依旧给她倒了杯水,她愣了愣,还是喝了。

她把不麻烦别人当做习惯,也将伴侣的爱分得清清楚。她和伴侣看似很亲密 ,但她可能自己都未曾发现,她在下意识地对比自己和男友的付出,

“我要付出比他多,这样我才不会欠他,更不会低他一等...”

· 我们把伪装当做最好的保护色;

· 我们扭曲了自我保护的意义,把不在乎当成了自以为的自由;

· 我们害怕失去,所以宁愿不曾拥有;

· 我们无法长成一个充满爱和希望的成年人,所以一直是缩在乌龟壳里的幼稚大孩子。

· 一边害怕着,一边渴望着,一边索取,一边抛弃,一边讨好,一边自闭……

· 今天重复昨天的生活,明天重复今天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 没有争吵,没有倾诉,没有依赖;每天就像通关打怪,完成任务一样的生活……

对老公,对家庭,就好像是自己设定好的规则和剧本一样。你表演,我捧场;你付出,我索取!这样的相处很完美的避开了坦白直率与展示自我。

4

上述小许和我那个咨询者,她们的情感关系被心理学称之为“假性亲密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在一段本该亲密的关系之中,我们为了不打破关系的稳定,避免冲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迎合对方,隐藏自我,并将彼此的亲密度保持在一臂距离,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5

我们为什么拒绝真正的亲密关系?是“情感禁闭”!

双方心照不宣地达成一种心理契约:双方不需要向对方表达内心,也不用对对方的情感和感受负责。

在这种状态下,一段本该亲密无间的关系就慢慢地发展成了假性亲密关系。表面相敬如宾,实则貌合神离。

小许是从农村里出来的,打小就被“留守儿童”这四个字包围。

父母为了养家,远出挣钱,一年、两年、甚至三年都见不到一面。好不容易见上一面,小许就会特别听话,生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爸爸妈妈就再也不回来了。

父爱与母爱的缺失,让小许认为,爱就是你我和睦。从小缺爱也导致了现在的小许,不爱说话、不爱表达、不爱和别人分享。所以也不爱交朋友,朋友也就那么几个,平时自己绝对不主动找朋友聊天分享。

在人生早期,我们通过观察亲近的人,主要是父母,来学习如何发展亲密关系,也就是如何去爱。

如果一个孩子因为经常被看护者忽视而时刻感到不安,他/她就会尝试找到一种吸引看护者注意力的方式。

一旦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这个孩子就会反复利用这种方式来获得看护者的重视,并且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才会觉得安全。

久而久之,看护者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发展成了一种机械化的形式。而孩子也会因为害怕随时失去看护者的关注而焦虑。

于是,孩童时期的大脑就把亲密关系理解成为一种程序化的往来。同时,强烈的不安感让大脑把人与人之间深层次的交流当作是不可涉足的地带。

6

如何改变不完整的“亲密关系”?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是无可避免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一段新的感情中去改变我们固有的认知。

史秀雄告诉我们,处在亲密关系的双方,对双方的差异心知肚明,但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永远把两人之间的信任、亲密和爱放在第一位。

我给大家的建议: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正视需求+了解自己的创伤

第一,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对着一面镜子,你能看到另一个自己。你会发现有毛孔、痘痘、色斑……心里有个声音:自己 原来不那么好看。

但是!你要告诉自己,要暗示自己,没关系,没有完美者。容得下别人的中伤,忍得住过去的伤痛,放得下挽留不了的美好。

有时候放下自己才能更好地接纳,真正的接纳才能勇敢地面对,心放开了,彩虹就出来了。

第二,正视自己的需求,敢于表达自己的需求。

从认知—行为角度去表达:

适时地觉察情绪,准确地描述情绪,合理地通过表达情绪来影响关系,包括具体的用词及话术,以及表达完情绪后如何应对对方的反应,如何将情绪表达和问题解决结合起来,这些都是讲究技巧的。

很多人不直接表达,是因为他不知道在特定情况下应该怎么说出来。

例如:“爸爸,你说的话的确有道理,我会认真考虑。但是你说话的方式让我感到自己不被尊重。”

在处理家庭关系时如何用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语言沟通彼此的感受。

一定要告诉你的孩子,表达比隐忍更重要!

第三,明白自我创伤,愿意疗伤。

伤疤或许来自原生家庭,刻苦恋情,过往友情,其实在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过程中,无非也就是不断地发现自己的过程。

沟通与商讨:

你可以和自己的伴侣进行较为深入的沟通,让他了解你的成长经历如何影响你的性格,当你做哪些事情的时候,是你的愤怒、焦虑或者疏离情绪在作祟。

你也可以和伴侣分享当前他回应你的方式,会让你有哪些感受和想法,尤其是情绪上的反应是怎样的。

除了分享,也应该向伴侣提出能让你满意的表达。

你们还需要共同分析,在过去的互动当中,有哪些因素一直在阻止你们尝试新的方法,导致你们一直执着于某种低效的、不良的互动模式。

双方的哪些误区,限制了你们对于不同互动模式的探索,比如一方可能觉得沟通的方式不需要刻意去讨论,另一方认为自己的沟通习惯无法被改变。

尝试与改进:

尽量让对方透过你的次生情绪和行为,看到你的原生情绪,给予对方机会,以准确回应你对被抛弃的恐惧;

两人关系出现矛盾和裂痕后,要积极迅速地修复,不要让次生情绪有不断滋生和发酵的空间。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其实缺爱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可怕。

事实上,中国的缺爱者很多,因为中国的留守儿童很多,可那些缺爱的孩子中,有一部分能够通过自我关爱、自我成长去补足父母缺失的关怀,从而实现真正的与原生家庭切割。

我相信,你也可以。

童年没有得到的爱,会有一个人,愿意往后余生补给你,与你一起努力。

有情绪疑惑,可以说给我们听。

相关精选心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