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改善缺爱的人格,试试这3个方法

嘉待心理
8月前
2202
30

嘉待情感心理专注于情感心理咨询,情感修复,婚恋心理咨询,心理疾病疗愈,提供心理服务,心理修复的综合心理服务机构,10年情感心理行业积淀,已帮助上万学员解决心理问题,资质齐全,学员零投诉。

如果您面临棘手的情感心理困惑,想尽快走出阴霾,解决您的情感心理问题?

01你的倾诉

倾诉一:“我跟我老婆结婚有6年了,一年前我曾经出轨过。那是我最狂妄的时候,为了在事业上证明我自己,我会不择手段。

恋爱的时候,我是很宠她的。可出轨那段时间,我对她只有厌恶,横眉冷眼的讨厌,经常冷淡她。

最后,被她发现了。我们大吵一架,她摔了家里的所有东西,也差一点离婚。从那之后,我也发现她成熟了不少,开始改变自己。开始健身,开始拼命的工作,终于在一年的时间内,她从110斤瘦到了90斤,从一个家庭主妇,升级到了一个有自己工作室的自媒体创业人。说实话,我很佩服她。相比她,我的事业早已经贫瘠,没有任何发展的空间。但是我还欠着债务,我只有咸鱼一般的拿着死工资耗着。

我有一种预感,她会成功,我们的距离会越来越远。我总是会跟她说,离婚的事情,问她,“什么时候离开我?”试探着说,让她做好离婚的准备,没有我的准备。我感觉自己心理分裂,喝醉的时候,就想跟她发生关系,但是她总是有点嫌弃我,也不是很主动。

其实,我很担心,我不知道怎么办?以及我们的婚姻真的会散,我又期待着那一天。

倾诉二:“和男友刚开始在一起,他特别照顾我,心疼我,可能因为我是单亲家庭。但是我们在一起才5个月,就开始有矛盾了。我总担心着他会离开我,总是有意无意跟他说,“你不爱我,你变心了”,心思特别多。

他非常不理解我,没想到我会这么矫情,多疑。他觉得自己,只不过是爱打打游戏而已,没有不陪我。而我几乎不会跟任何的朋友来往,非常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时光。

我没办法控制自己。在他不在的时候,给他发消息,在他不回我信息的时候,夺命连环Call。在他不肯主动哄我的时候,以分手为要挟。我只是想让他多关心我,结果就真的分手了。这让我很绝望,我想挽回,但是又很害怕,这样的关系。

02

怎么会这样?

​​​​​​​倾诉一,那位男士,明明很爱自己的妻子,害怕妻子离开。因为自己的自卑,摆出一副想要赶走对方的架势,目的不过只是在确认,那个人真的不会离开自己。

倾诉二,那位女生,时时刻刻想要跟男友呆在一起,敏感多疑,没有安全感,为了索取爱,在感情中失去自我。

他们在关系中,有一个共同的症结,叫“患得患失”,为此痛苦着。为什么会这样?

1944年英国心理学家 John Bowlby进行了一项关于44名少年小偷的研究,随后发现了一项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依恋行为系统。

依恋是指儿童与照料者(通常是母亲)之间强烈的情感连接。它使儿童接近依赖者,唯恐照料者离开。这种情感连接通常发生在母婴之间,其质量受儿童和照料者的交往方式的影响,并影响其以后的人际交往模式和心理发展。

John Bowlby把依恋关系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儿童和母亲在一起时能舒心地玩耍,并不总是依赖母亲。当母亲离去时,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当母亲回来,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能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属于安全型。

第二类,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去时并无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他们亦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及躲避行为,这类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与母亲的安慰没有差别,属于回避型

第三类,此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去玩游戏。属于反抗型。

如果您面临棘手的情感心理困惑,想尽快走出阴霾,
复制添加嘉待咨询助理微信号:jiadais,帮你解决情感心理问题!

另外,我们还发现一些儿童的行为不符合以上三种类型的任何一种,且这些儿童曾有被虐待与被忽视的经验,于是,Crittenden(1988) 提出另一依恋类型:破裂型 (insecure- disorganized),此类儿童对母亲展示出冷淡。

由此说明,我们与照料者,通常是母亲的关系模式,年幼时在母亲哪里得到的安全感越多,长大之后,人格更加完整,偏向于安全型人格。

我们通常说,一个人没有安全感,在关系中患得患失,其根源也是,在父母亲那里是否得到足够的安全感(所谓的爱),从而在精神上不能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

03

该怎么做?

那么,我们要如何在认识自己之后,重建自己的依恋模式,让我们在关系中,更加勇敢和自信呢?

第一,用理智代替负面预判。拿上面那个女生的案例来说,男友不接电话的时候,通常会比较焦虑,我们本以为是伴侣的行为,导致我们的不安全感,从而要求伴侣该怎么做。配合我们,这就是关系中的索取。

但实际上,伴侣的影响是次要的,根源于我们儿时的不良情绪被触发。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他不回复我们的电话和信息,就肯定是在和别人约会,他已经变心不爱我,这些都是负面的预判。

因而,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人格,为非安全型类型的时候,则需要通过刻意的练习,强化正向思维。理智的思考,想最好的可能:“他有可能是在开会,可能有重要的事情正在处理,我应该体谅他一些”先等待一会。留下信息,对方看到了自然会回复。

第二,用坦诚代替怀疑。拿上面男士的案例来说吧,他一直很重视自己的妻子,极端的渴望在妻子面前证明自己,但是她表现的方式是怀疑对方。他经常说离婚,是因为害怕离婚;他给妻子打预防针,让妻子做好失去他的准备,是因为他害怕失去,在提前做好失去妻子的准备。正话反说,起到自我保护的防御的作用,是非常糟糕的在关系中沟通的模式。

如果他能向妻子传达类似:“老婆,我希望得到你的认可,我会做的更好,我是爱你的,我永远不会离开你的”,正向的心理想法,不再用伪装保护自己,他可能会活得轻松的许多。

第三,用该怎么做代替为什么。

艾利希·弗洛姆告诉我们:

“大多数人认为爱仅仅是一种心神荡漾的情感,体验爱全靠偶然并且只有幸运才能坠入爱的情网。他们将爱情问题首先看做是一个被爱的问题,而不是去爱和有没有能力去爱的问题。但是,爱其实是一门艺术,需要人们有相关的知识并付出相应的努力。”

非安全型人格其实,是没有爱的能力的,因为缺爱,他们在两性关系中,更多的是索取。依据艾利希·弗洛姆的理论,其实爱的能力,应该是有勇气不计回报的去爱一个人,全心全意的为对方好。在爱的过程中,促使我们成长,让我们得到幸福。

在我们年幼的时候,如果你感觉到被你妈妈忽略。长大之后,你需要有意识的知道,你妈妈那时候需要工作,保证你的生活。你爱着你的母亲,其实就更不应该去记恨她那么久,那么多年。你需要与自己和解,你欠你母亲一句原谅。

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就是这样。张静初饰演的方登,因为小的时候,妈妈宠爱弟弟而吃醋,在地震中,一块石板压着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妈妈最终选择了救弟弟,为此方登记恨了32年。

方登在地震中醒来后,与父母走散,被解放军领养。22岁的被男友抛弃,早孕退学,后来一个人抚养孩子,嫁给一个比自己大16岁的外国男人。方登的关系模式是残缺的,她的女儿后来,学习了心理学,而方登始终不愿见自己的亲生母亲。

最终,在国家的第二次地震中和弟弟相认,进而时隔32年,才再见到到自己的亲生母亲。方登与母亲讲述自己的经历,母亲心疼不已,问:“那是谁给你伺候月子呢?孩子他爸呢?”方登回答:“出国了,没联系了”,母亲于是又问:“没托人找找?”方登说:“他都不要我了,还找什么?”一句话,泼冷了母亲的心。这句话,同样是对母亲说的,是她在亲密关系的认知偏差后的底色。“他都不要我,还找什么?”实际上,方登的妈妈,并没有不要她,一直在惦记着她 ,等着她的女儿回来。

电影的最后,方登在父亲的坟前说,“妈,对不起,从第一眼看到方达(缺一只胳膊的弟弟),我就开始恨自己,他是我弟弟......我没有办法原谅自己,对不起......”,方登用32年的时间最终与自己和解,完成自我的救赎。

32年的时间,这样的代价未免太沉重。作为一个无意识的孩童,命运给我们什么样的安排,我们没办法选择,没办法抵抗。但作为有一个有意识的成年人,在亲密关系中,当我们感觉不到爱的时候,是需要主动去争取的,是有选择的余地的。

当我们感觉到对方变心了的时候,是不是要问,“怎么样他才会爱我”,而不是陷入“为什么他不爱我?”的情绪中。当我们感觉说,需要对方更多的关心,希望被对方重视,让对方看见自己的感受,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冷战、埋怨、疏离、怀疑等等,这些都是非安全型人格的心理状况。

成年人的被爱与否是一次选择,爱是一种能力。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挣脱原生亲密关系的束缚,重生一次。

相关精选心理内容